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
古代诗歌阅读(14分)
3.阅读李清照的词(一),回答下列小题
声 声 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是如何写愁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以意象叠加来强化愁思:如“梧桐”表寂寞之愁,“细雨”表愁绪无边,“黄昏”表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2分)②视听结合,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仅是打在梧桐上,使人烦闷;而更是敲打在诗人心上,沉重得使作者无法承受。(2分)③叠词运用,“点点滴滴”形象的写出细雨连绵,深切地抒发了自己愁苦之绵绵不绝。(2分)(任意两点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1)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1)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2)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3)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4)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5)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6)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7)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8)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9)反语,讽刺。(10)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
4.阅读李清照的词(二),回答下列小题
一 剪 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from 古代诗歌阅读 声 声 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1)“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人称道,简要赏析。(5分)
(2)“一剪梅”和“声声慢”都写愁,但这两首诗的愁是不同的,试分析。(5分)
【答案】
(1)①运用口语,浅近直白而又真挚自然地表现自己深切的相思之情。(2分)②化虚为实,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2分)③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才下”“却上”用字平常却能让人感受到挥之不去,难于排解的无奈。(2分)(手法解读正确,分析大意对即可,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
(2)《一剪梅》中表达的相思离愁(闺怨闲愁);《声声慢》中表现的是国土沦丧之恨,家破人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孤苦之悲。(一点1分)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诗歌表达技巧: ①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叙述: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比拟)、夸张、对比、对偶、借代、双关、用典、反问、设问、反复、互文、通感等。③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象征、衬托(正衬、反衬)、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后扬、以动衬静、想象、渲染、烘托等。 其实,不管是古诗也好,现代诗也好,写作技巧和表达技巧有时是很难区分开来的,有时写作技巧里就含有表达技巧,反之亦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该题中两首词的感情对比,应联系写作背景。
相关热门:
- 现代文阅读 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
- 文学类文本阅读 天职 许行 海尔曼博士的诊所远近闻名,在布拉沙市没有不知道他和他的诊所的
- 文言文阅读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
- 现代文阅读 人民日报评论部: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 现代文阅读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 文学类阅读答案 风景树 朱道能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
- 文学类阅读答案 江一鹤 张居祥 江一鹤是一代名厨。他早年游历江浙一带,
- 文学类阅读答案 募 捐 碧 野 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
- 文学类阅读答案 她那么看过我 老 舍 ①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晓露;
- 文学类阅读答案 听 雨 叶延滨 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 知 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贾 知 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
- 现代文阅读答案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
- 现代文阅读答案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
- 现代文阅读答案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
- 现代文阅读答案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