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文言文阅读
(一)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欧阳修)
(二)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二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 又知音,能度曲 度:谱写
- 逸豫可以亡身 逸豫:犹豫
-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泛指一般的属官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抑本其成败之迹
-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若属皆且为所虏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from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作者开篇一叹一问,一退一进,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一起笔就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不仅使论点醒人耳目,而且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 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
- 全文语言委婉,气势充沛。疑问句与感叹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 “晋王三矢”的故事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作者把这则材料用于《伶官传序》的“序”中并加上“世言”二字.这表现了他写史的谨严态度。
- 请将下面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答案】4. C 5. C 6. D 7. B
- (1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尽头,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解析】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逸豫可以亡身”意思是“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故“逸豫”意思为“安逸享乐,安乐”。故选C。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项,其:语气副词,一定/其:代同,代庄宗;B项,之:代词,代指人/之:代词,代指事;C项,为:介词,表被动/为:介词,表被动;D项,所以:……的原因/所以:用来……。故选C。
-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把握能力。B项,“本文主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作者从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等方面层层深入的论述了……”说法错误,本文的主要论证方法除例证法外还有对比论证,如“得与失、难与易、成与败、兴与亡”。故选B。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聊”,姑且;“化”,自然的变化;“奚”,什么。(2)句中:“从”,追随;“故事”,旧例,前例;“天下之大”,定语后置,偌大的天下。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
《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于是作《伶官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叙小修诗 袁宏道 弟小修诗,散逸者多矣,存者仅此耳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 文言文阅读答案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
- 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适者,渤海蓚人也。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
-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逢吉为相,内结知枢密王守澄,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
- 文言文阅读答案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 文言文阅读答案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攀龙,字于鳞,历城人。九岁而孤,家贫,自奋于学。稍长为诸生
- 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思同,幽州人也。思同事刘仁恭为银胡录指挥使,
- 文言文阅读答案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
- 文言文阅读答案 与吴众香书 [明] 陈弘绪 季夏,雷荣予持手札至,兼荷以新刻《孙可之集》见惠
相关热门: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天下一家 翟奎凤“天下一家”的观念在中华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新晴 刘 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
- 实用类文本阅读 对话周小平: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让高贵与高贵相遇 有泪水在,我感到自己仍然饱满。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要说数字电视,就不能不说数字技术,因为数字电视是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
- 文言文阅读答案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 实用类文本阅读 近年来,随着外卖市场日益火爆,大量的餐饮包装垃圾也随之产生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 论述类文本阅读 微小说的出现至今仅仅五六年时间,它是随着微博的盛行而产生的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 文言文阅读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