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已经困扰京剧很久了。我们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王国维说中国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歌舞与人类日常行为方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它不可能如实地再现生活。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但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中国戏曲始终都在非常认真地描摹生活,只不过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把眼睛看不到的“有”转化为心灵能感觉到的“有”――“抟虚成实”,并且,为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一个个“有意味的形式”――程式固定下来,也就是戏曲的“技”。程式就像细胞之于生命、语词之于文章,是一出戏的最小构成单位。作为构成美和呈现美的艺术元素,程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高度提炼概括,逐渐获得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就像书法线条可以脱离字意成为纯粹的审美对象一样,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我们也一样可以欣赏水袖的曼妙、唱腔的婉转和武功的惊心动魄。“技”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也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规律和要求,并与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技”,最初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戏”而被创造出来的,它的不断打磨也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是“技”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当“戏”被忽视,“技”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更无法精进了。
能否正确认识“戏”与“技”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京剧传承与新剧目创作的质量。在流派创始人相继离去、流派意识却空前强化的后流派时期,究竟应该如何继承流派?是满足于模仿那些被大师们使用过的程式技巧,还是那一种使大师能够成为大师的流派精神?“不似之似似之”,观众所希望看到的“高水平传承”,不是要求现在的演员简单机械地重复前辈大师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像他们那样在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进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这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往往大家明明是一个心气儿,说出来的话却迥然不同。相信这种割裂会随着时代的进步、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提高、评论家对戏曲创作实践的重视而逐渐消除。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 中国戏曲与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变形不一样,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只是认真描摹生活。
- “技”是在将“意”化“有”时为了避免过于个性化的虚拟造成信息传递障碍而将程式固定下来形成的。
- “技”创造出来是为了让“戏”更精彩,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京剧是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第二段分析了这一问题。
- 文中用细胞与生命、词语与文章的关系比喻程式与戏曲的关系,通俗易懂。
#from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 文章在得出“戏”与“技”的关系结论后,论述了这一结论对京剧传承与创作的影响。
- 文章结尾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技”经过高度提炼概括后逐渐拥有了独立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使我们可以不依赖于剧情和人物欣赏到“技”的美妙。
- 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 只有深刻体察剧情与人物,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的变化,巧妙运用程式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流派精神的内核。
- 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的割裂关系造成的戏剧发展的困扰,这一困扰将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等因素而逐渐消除。
- 、
答案
- 答案C 。A项说法不当。文章第一节说“演‘技’还是演‘戏’……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这句话是说从源头上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才能解决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并不是说“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B项“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分析错误。文章第二节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所以原文是说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借助虚拟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D项“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分析错误。原文是“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戏”才是戏剧的灵魂。综上,本题选C项。
- 答案D。 D项“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分析错误。阅读文章最后一节中“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这句话阐述了问题的根源应是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所以选D项。
- 答案B。阅读文章第三节中相关文字:““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可知:“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是“戏”和“技”不断发展变化,建构起来的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而不是B项中所说的“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所以B项说法错误。
其它网友正在看:
- 论述类文本阅读 如何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 王君超
- 论述类文本阅读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乐府,原来是一个音乐机构,秦代开始设立。汉也设立了“乐府”机构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曾经有人说沈从文是个文体家。沈先生曾有意识地试验过各种文体
-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正面临全新机遇和挑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范曾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
- 论述类文本阅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翻看报纸上的畅销书排行榜,莫言作品有数部上榜
- 论述类文本阅读 网红”,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
- 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
- 论述类文本阅读 画的起源,不用详谈。初民怎么画,只要看小孩怎么画就会明白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汉语“新词”漫议 在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中,语言从来就是变动不居的
相关热门:
- 现代文阅读答案“精神贵族”钱钟书 张建术 ①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香”在中国的汉字造字中是会意字,甲骨文香字的形状象征,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圣诞节的回忆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在异乡 【美】海明威 深秋,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约在夜里10点钟的时候,他看见了城里的灯火映在天上的红光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捞月亮的母亲 石 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永远的母亲 北方的季节,说变就变。好像时令就是命令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团圆饭 江 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佳 演“技”还是演“戏”?这个几乎不能构成问题的问题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 佳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京剧:演“技”还是演“戏” 刘 佳
- 演好自己的偶像剧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案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曲牌的“京剧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