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 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from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 勃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答案】BC
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分析有误。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③这里“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乱”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飞”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中的字词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结合诗句作答,不能撇开文本。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独 坐① 杜甫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苏秀道中①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范尧夫、彝叟兄弟① 司马光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故都 【唐】韩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霜天晓角·梅 (南宋) 范成大
相关热门: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蒿里行 曹 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 野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 甫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医 原 【明】方孝孺医之为术,其说之至粹而出于古者
- 文言文阅读答案 邪正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
- 文言文阅读答案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