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复合生产工具进入了全盛时代。在人类生活实践的长河中,那时出现了三项划时代的成就: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这就是考古学所称的新石器时代。这三项成就,为人类文明时代的出现,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发明陶器之前,最原始的烹调工具是用火烧红的石头。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在烧红的石板上可以烙肉也可以烙谷物。这种习惯沿袭至今,古风犹存。我国拉萨东南部河曲地带的门马族现在依然习惯于在烧红的薄石板上烙制荞麦饼或煎肉。而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布郎族,则习惯于在野外挖沙坑为锅,坑内铺芭蕉叶,倒进清水和鱼,然后投入烧红的鹅卵石,待水沸鱼熟,便煮成一锅美味的卵石鲜鱼汤。但是,石板不适于煮水,“地锅”不能携带,在使用中非常不便,于是,出于对日常生活中既能盛水煮熟食物,又能方便移动的器具的需要,原始的制陶业应运而生了。
制陶加工的方法也是从多种方法中摸索而来的。有的是在以荆条、竹篾编织的筐子周围抹上厚厚的泥浆,风干后,放进火堆里烧,之后,荆条化灰而陶罐出。在考古中,还发现了仰韶文化的先民曾经以葫芦为内模做陶器的实证。以葫芦制陶之法,一直流传至今,在云南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彝族同胞,现在制陶时依然沿用古法。制陶时,先选择若干葫芦裁成不同形状,如碗、盆等形状,然后把和好的泥涂在上面,经过阴干,放到野外用草、树枝烧一遍。烧后葫芦焚毁,而外涂泥巴则成了内面光洁的陶器。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制陶至少有一万年的历史。在徐水南庄头发掘出的陶片,证实距今已有9700~10500年。在裴李岗不仅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陶器,而且出土了三足陶器。距今7500年的磁山文化遗址,出土了陶盂、陶鼎。在仰韶文化中曾发现了多种醕瓮,这是我国最早的滤缸,说明了我们祖先在7000年前就已经喝上了清酒。
对于古陶器的研究意义远不止于此。世界公认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一样,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是按照历史编年中国只有商周以后四千年文明史的考古证明,似乎中华文明史要比人家少了一千年。然而,我们的许多文明成果在有文字记载时就已经很成熟了。如独特的玉石雕刻,用复合范(模子)铸造青铜器等。也就是说,在三四年千前的殷商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创造了上古文明世界最突出的成就。最直接的证据是古陶器上刻画的“文字”,和已成文字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有两个陶器象形字“酉”和“丙”。“酉”是尖底瓶(▽),“丙”就是三个尖底瓶的组合。“酉”和“丙”都不是一般生活用品字,而是当时的两种祭器,是社会分化后的专业化文明的产物,是国家产生的象征。其年代可追溯到五千年以上,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超过五千年。(《瓦鬲文明的曙光――谈中国古代的制陶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奠定人类文明时代出现的初步物质基础的三项成就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
B原始的制陶是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石板可烙食物或煎食物,可移动但不能煮水,沙坑为锅则能煮水不能移动,陶则二者兼具。
C.制陶业是出现在打制石器的时代,而且它能起到划分时代的作用,以它为标志说明复合生产工具进入了全盛时代。
D.能够证明我国制陶历史至少有一万年的证据是徐水南庄头发掘出的陶片,距今9700~10500年左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from 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A.制陶的方法不是一朝而成的,最初经历了多种摸索,其中包括“荆条化灰而陶罐出”和“葫芦为模制陶罐”的探索。
B.利用葫芦制陶,是破开葫芦做成碗、盆状,再往内壁涂抹泥巴,再阴干、焚烧,这样葫芦里面的泥巴就成型而且光洁了。
C.葫芦制作陶器和复合范铸造青铜器一样,都需要模子,只是从技术上说,前者是制陶的摸索阶段,后者却是成熟阶段。
D.我国最早的滤缸是醕瓮,这是一种能够酿酒器具,它的发掘说明了我国的清酒历史是悠远的,远到了7000年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探究陶器的历史,我们可以知道饮食文化的变迁,我们知道陶器兼“烙”“煮”“滤”功能,让我们的食物做法更丰富了。
B.制作历史有1万年的陶器,是有文字之前的文明成果,而且根据其成熟度,可以推知中华的文明史应该还要往前推一万年。
C.“酉”和“丙”是象形字,象两陶器之形,表示两种祭器,而这祭器说明当时有了社会分化后的专业化文明,祭器也是国家产生的象征。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主要是象形。
答案
1.C(制陶业出现在新时代,文章说“制陶业是划时代的成就”,言下之意是制陶业是划定“新石器时代”的标志,而不是“旧石器时代”)
2.B(原文说“烧后葫芦焚毁,而外涂泥巴则成了内面光洁的陶器”,说明泥巴不是涂在葫芦的里面,而是涂在外面。)
3.B(原文说的是“足以证明中华文明超过五千年”,所以不对)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风 景 墨白 叶坐在雪地上,回头望望她刚刚走出的医院,她想,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一直强调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观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遗 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吴祖光:旷世才情不平则鸣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 现代文阅读答案 谒从文墓 马笑泉 ①沱江的水是有些浊了。跟这个时代的
- 现代文阅读答案 王嫂 沈从文 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欧阳修《田家》与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周文质《叨叨令?悲秋》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案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文 化 时 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阅读微信 谨防病态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
相关热门:
- 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 课内文言文阅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
- 论述类文本阅读“散文”何谓 郭英德 在中国古代文化语境中,作为一
- 现代文阅读答案 风 景 墨白 叶坐在雪地上,回头望望她刚刚走出的医院,她想,
- 文言文阅读答案 家谱记 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街 沈从文 ①有个小小的城镇,有一条寂寞的长街。
- 文言文阅读答案 书关桥老僧事 朱辰应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从达尔文开始,进化论一直强调生物界“适者生存”的观念,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
- 论述类文本阅读 大约在一万年前,人类从石器的打制过渡到磨制,复合生产工具进入了全盛时代
- 现代文阅读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5500万年前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大约11年前,在《今日美国》
- 现代文阅读答案《从历史上看,数学促进人类思想解放大约有两个阶段》
- 现代文阅读 答案 ①从历史上看,数学促进人类思想解放大约有两个阶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从历史上看,数学促进人类思想解放大约有两个阶段。
- 阅读答案 据国外媒体报道,大约在5500万年前,全球气温曾一度极速攀升
- 现代文阅读答案 《白纸的传奇》⑴大约在我出生前一年,父亲到上海谋职。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人生不需要别人来定义 大约11年前,在《今日美国》报上读到一篇写鲍勃•迪伦①的报道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一鹤 张居祥江一鹤是一代名厨。他早年游历江浙一带,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平坟是一种严重的人格侮辱,即使在今天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雪 诗 唐·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 文言文阅读答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代学人吕叔湘 吕先生的书房不大,大约有十五六平方米的样子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
- 文言文阅读答案 赵世卿,字象贤,历城人。隆庆五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
- 课内文言文阅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
- 文学类文本阅读 路碑 曾立力 沿一条青青石板路,从山外面
-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