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from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C.“飞月向南端”主要是诗人主观上的感觉,作者连续运用衬托笔法,以“飞月”形容时光飞逝,以时光飞逝暗示话别之久,以话别之久点出友情之深。
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
E.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15.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
14.BC
15.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 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③这里“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形容夜烟弥漫,诗人心情迷乱的“乱”字,次句暗示诗人伫立凝望产生的聚散匆匆感的“飞”字,第三句既写外界景象,又写内心情 怀的“寂寞”,这样全诗就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用寓情于景法融入描写之中了。
14.试题分析:本题 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赏析综合类考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准确辨识选项是否有错误的理解。例如本题选项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从正面着笔理解有误。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有关古代诗歌阅读答案的文章: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白帝城最高楼① 杜甫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双调】水仙子·咏竹(马谦斋)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吹笛 杜甫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南归阻雪 孟浩然 我行滞宛许①,日夕望京豫②。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蝶恋花·禹庙兰亭今古路 陆游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早 春 【唐】刘长卿① 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炎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点绛唇 咏梅月① 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 周邦彦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蝶恋花·河中作 赵鼎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起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虞美人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一双燕子守朱门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