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1)(2)题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天涯”一词在前两句中反复出现,请说出两个“天涯”各指什么。(4分)
(2)古诗中有“无理而妙”的评论语,请结合三、四两句作简析。(4分)
#from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
【答案】
(1)首句的“天涯”即落日的地方(1分);第二句的“天涯”则是游子寻望故乡的方向(1分)
(2)“碧山”的阻隔,“暮云”的遮拦,都是自然的景物,无辜的景物,却招来诗人的怨恨,从理性看,这是无理的(2分);但正是因为这种无理,却能更加真切的流露出诗人非常强烈的思乡之情,恰是本诗的妙处(2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的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山。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山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山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山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山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山,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编推荐相关文章: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①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汴河亭① 许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① 杜牧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送杨少府贬郴州 【唐】王维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秋 思①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定风波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按Ctrl+D键将文章加入收藏夹
看过本文的网友还看过: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古代诗歌阅读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古代诗歌阅读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乡思 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鉴赏阅读答案 李觏 《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鉴赏阅读答案 李觏 《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鉴赏阅读答案__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古诗鉴赏阅读 乡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 李觏 《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全诗翻译赏析
- 古诗词阅读答案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