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想象与变态心理 阅读答案
艺术想象与变态心理
杨守森
变态。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说来,所谓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所谓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术语,本来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特征。我们这里主要用以借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作用而导致的主体的一种异常。理状态。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想象活动中,当然离不开常态心理的制约,但同时却也常常伴随着一种与“精神病患者”相类似的变态心理过程。因此,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的关系,便成为艺术想象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内在机制来看,心理变态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如醉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往神驰的一种想象状态。正是借助这样一种想象,在艺术家的视野中,才会出现花乌知春、草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绝然不罔于客观本原世界的另一个奇妙世界;在艺术家的笔下,才会出现子虚乌有,却又令人陶醉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呼之欲出的人物等等。
作为非病理型的心理变态,其实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任何人的心理都不免带有若干所谓‘变态’的成分。比如做梦是常事,可受催眠暗示也是常事。而这些心理作用却属于变态心理范围之内。”另如感知错幻、情绪异常,人格精神分裂,也莫
不是人人具有的心理体验。
许多看起来悖于生活常理的现象,在艺术家的笔下,之所以会成为真实动人的艺术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实也就是由于作者的变态心理和读者的变态心理产生共鸣的结果。李
白诗云:“狂风吹我心,西挂威阳树”。这种独特想象的艺术造型,显然是诗人变态心理作用
的结果。若用常态G理来看,狂风如何吹心?心挂在树上,人还能活吗?自然与理不通,难
以解释。与之相似,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曾得到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反驳:“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
谁人见得?若做十里,则莺啼绿映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
话》)这种误解便是由于论者用自己的常态心埋去判断诗人必不可少的变态m理的结果。不
论李白笔下的挂于成阳树上的心,还是杜牧笔下的千里眷光,都是诗人在变态心理作用下,
激于情感产生的一种幻想。如果没有这种幻想,只是通过常态心理,实写思念之情,改为“十
里莺”,也就没有了情感升腾的诗味,当然也就没有了艺术。
由此可见,艺术之所以为艺术,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科学,就在于,科学是以常态心理为
基础的思维活动,艺术则必须通过变态心理基础上的想象运动进行。艺术的审美享受,其实
也就是一种变态心理的享受,即由作者的变态。理活动引发的读者的变态心理活动过程。人
类在日常生活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大多要靠常态心理进行。经久疲惫之余,听听音乐、
看看美术作品、读读诗歌小说,借助艺术欣赏,便可暂时摆脱眼前现实,进入一种变态心理
的想象和幻想的境界。这种主动性的心态调整,自然有助于常态心理的休歇乖舒张,这或许
便是我们寻常所说的艺术之具有审美愉悦价值的内在原因之一吧。
显然,要实现这样一种审美价值,读者和作者之间,必须构成一种两重变态心理的感应
叠合关系,即作品必须设法通过内在特定因素,将其中的变态心理内容自然地转化为审美者
的变态心理体验,而要实现这种叠合,情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粘合剂。
(选自《文艺理论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变态心理”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精神病理学意义上来看,变态心理是一种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幻觉、妄想、人格
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失调。
B.从内在机制来看,变态心理是一种想象状态,心理主体由于全神贯注、心往神驰,从
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如醉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的心理状态。
艺术想象与变态心理 阅读答案文章艺术想象与变态心理 阅读答案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1430095768484.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C.从艺术创作过程来看,变态心理是指由于情感作用而导致的主体的一种异常心理状
态,是艺术创作中依赖的一种接近“精神病患者”的非病理型的心理体验。
D.从艺术的审美享受来看,变态心理主要指读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
理状态,是由作者的变态心理活动引发的读者的变态心理活动。
2.下列对杨慎误解杜牧诗的原因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杨慎以常态心理去赏读杜牧的《江南春》,故而才有将“千里莺啼”改为“十里莺啼”
的说法。
B.杨慎在艺术的审美享受上没有非病理型的心理变态,因此在文学欣赏中也就体味不到
个中之趣。
C.杨慎在赏析《江南春》时,没有与作者的变态心理产生共鸣,从而对此诗产生非艺术
性的解读。
D.杨慎在赏析《江南春》时,没有被作者诱入虚幻的艺术之境,构不成一种两重变态心
理的感应叠合关系,因而产生了误解。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大多
要靠常态心理进行,而在艺术创作中则要抛开常态心理,变态心理起关键性作用。
B.艺术必须通过在变态心理基础上的想象运动进行,借助这样的一种想象,艺术家的视
野中才会出现绝然不同于客观本原世界的另一个美妙奇幻的世界。
C.“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种独特想象的艺术造型,是诗人变态心理作用的结果。
久经疲惫之余,阅读这样的诗歌有助于常态心理的休歇和舒张。
D.情感是作者与读者两重变态心理相互叠合的粘合剂。在情感的作用下,许多看起来有
悖于生活常理的现象,会成为真实动人的艺术境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答案
1、D (A项,“根本原因在于心理失调”,文中无据;B项,“由于全神贯注、。往神驰,
从而达到……”强加因果;C项,“依赖的一种接近“精神病患者”的非病理型的心理体验。”与文意不符)
2、B (“杨慎在艺术的审美享受上没有非病理型的心理变态”说法过于绝对,杨慎只是在欣赏《江南春》时缺乏非病理型的心理变态。)
3、A (“在艺术创作中则要抛开常态心理,变态心理起关键性作用。”与文意不符。原文说:“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想象活动中,当然离不开常态心理的制约。”)
阅读答案:
- “谣”这十字的本义是歌唱而无乐器伴随 阅读答案
- 方月饼 阅读答案
- 9月23日,“全球新媒体与社会公益峰会-北京论坛 阅读答案
-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 阅读答案
- 高 手 阅读答案
- 金就是金属,包括铜、铁等。这里是指用铜、阅读答案
- 走 眼 王伟锋 阅读答案
- 中国古代星宿 阅读答案
- 真实是历史剧的品格 毛佩琦 阅读答案
- 榕树的美髯 秦牧 阅读答案
- ①文学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机智灵动或犀利明快或繁复华丽的语言与此相关, 阅读答案
- 多疑症 埃德·华莱斯(美) 阅读答案
- 面 壁 敦 煌 阅读答案
- 没有身份证的大国治理 阅读答案
-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阅读答案
- 中国科学家研发出“隐身衣” 阅读答案
- 一根绳子 [印度]塞素·BSR·夏马逖 阅读答案
- “年度流行语”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阅读答案
- 预 感 滕刚 阅读答案
- 心系水电 志在江河 阅读答案
- 近年来,“大数据”成为了最火爆的概念。所谓“大数据”,阅读答案
- “精神贵族”钱钟书 阅读答案
-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阅读答案
- 新西兰红鱼的故事 阅读答案
- “风”“雅”以后有李杜 阅读答案
- 李白心灵里的故乡 阅读答案
- 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 阅读答案
- 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备受关注的话题,阅读答案
- 退役军犬黄狐 阅读答案
- 大地记忆 阅读答案
- 再谈肖邦 阅读答案
- 我第一次进入滇南勐腊坝的时候,恍如进入一个梦境。 阅读答案
- 清粥 阅读答案
- 文人画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文人)所画的画, 阅读答案
- 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 阅读答案
- 与一只狐狸的博弈 阅读答案
-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阅读答案
-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 阅读答案
- 褚橙的昭示 阅读答案
- 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时进 阅读答案
-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阅读答案
-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阅读答案
-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阅读答案
- 你的笑容永远灿烂 阅读答案
- 宫崎骏:造梦师谢幕 宋石男 阅读答案
- 培育一位电影明星,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从时间成本看都是昂贵的, 阅读答案
- 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 阅读答案
- 母亲带来的福气 阅读答案
- 女航天员要面对哪些挑战 阅读答案
-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阅读答案
相关阅读答案:
- 文言文阅读答案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
- 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
-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断 桥 蒋 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三块钱国币(节选)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天 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 现代文阅读答案 我要写出潜伏在河流下面的东西 ——著名作家高建群访谈录
- 现代文阅读答案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 现代文阅读答案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